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流金岁月
第四部分 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时期
2015-05-11 15:30审核人:

回忆晋冀鲁豫通信学校

谢长江

【作者简介】谢长江,河北安平人,1928年生。1942年参加八路军。自参加八路军后,先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和晋察冀抗敌剧社工作。1943年至1945年在太行陆军中学和延安“抗大”七分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政治处任宣传干事。晋冀鲁豫通校合并于华北电专后在政治处任技术书记,后在军委工程学校、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任政治教员。从1966年开始,先后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六○七厂政治部主任、四三一○厂党委书记。1982年调回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先任党委宣传部长,后任社会科学部部长。

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成立于1945年10月。我和李怀朝、夏殿和、房从周同志是在同年11月分配到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工作的。我们是“抗大”七分校的毕业生,是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从延安出发,经过两个月的步行军,于1945年11月12日到达晋冀鲁豫野战司令部所在地河北磁县的。当时由于形势紧迫,只作了几天短暂的停留,就到了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

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的校址在距军区司令部西边几里的河北省武安县同会村。当时学校仍在初建中,各地的学生正陆续到校。

通校的机构设置有校部、教育科、政治处、总务科等,下设4个队。人事安排为:校长兼政委吴泽光(吴泽光是晋冀鲁豫军区通信三局局长兼任通校领导),副校长梁骥,副政委贺伯升,秘书韦尧夫,教育科科长徐书洪,教务主任赵传璧。主要业务教员有郭丕易、曹端华等。政治处总支书记常乐,组织干事王健,宣传干事谢长江,总务科科长赵怀琴,管理员贾富信,会计李志忠。一队队长刘希光,后为毛继仁,政治指导员李怀朝。二队队长金克,政治指导员夏殿和。三队队长冀新民,政治指导员房从周。四队队长王荣。学员有200人。

通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军区指挥机关和各部队电台培养报务员。学校的主要课程是报务,包括收报、发报、通报技术,还有写字、常用英语、收发报机的部件名称、一般故障及排除方法等。政治课程主要是讲形势、任务和政策。比如,全面内战爆发前,主要内容是丢掉和平幻想,准备击败国民党军队的局部进攻,争取自卫反击的胜利;全面内战爆发后,主要是土地改革,消灭地主阶级,巩固后方,支援前线,将革命战争进行到底。除此外,还有体育课、早操、晚点名、周末讲评,学生还要参加当地的土改反霸斗争及各种劳动等,还有唱歌、演戏等文艺宣传活动。

通校是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中办学的,除了生活上的艰苦外,在教学上,既没有课堂,又缺乏教具,连电键和纸张都不够用。教务主任赵传璧和教员郭丕易带着学生用土法自制解决:电键不够用,就用木板和鞋钉子做;没有弹簧就用铁片代替,从而克服了电键不够用的困难。这一发明,在全国解放后,还复制了几个,送到军事博物馆陈列。抄报必须要用纸,可是当时纸张很缺乏,只能找到少量的土制麻纸。有了麻纸,纸上没有格子,也无法练习抄报。当时连油印的设备也没有,于是大家动手想办法,先在木板上刻好格子,当时又没有颜料,怎样印在纸上呢?我们就把野菜叶子涂在木板上,再印到纸上。纸很快就用完了,就把泥水盖在纸上晒干再继续用。像这样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事例是很多的。

通校学生的来源,主要是从太行区、太岳区、冀南区和冀鲁豫区的中学和完小招收和抽调来的,年龄一般是十五六岁。这些学生年龄虽然小,但接受革命教育早,又经过严峻而艰苦的战争环境锻炼,所以思想纯洁,革命热情高,能吃大苦,他们不怕困难,劳动积极,遵守纪律,在学习上很用功,很快就掌握了业务知识并具有初步的操作技能,一般经过半年的学习即奔赴工作岗位。

通校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革命战争的需要而成立的,又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经过多次变动的。学校初建时,校址在武安县同会村。1945年10月平汉战役胜利后,军区司令部迁往邯郸,通校也即迁到了邯郸,一队二队的学生就是在邯郸毕业的。在邯郸还建立了一个有线队。

1946年2月,通校校长兼政委吴泽光同志病逝,学校主要由副校长梁骥、副政委贺伯升负责。1946年5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军区司令部离开邯郸向西部山区转移,通校又迁回到武安县的同会村。但仍距前线近,敌机骚扰很频繁。学生陆续毕业,学校又继续招生,学校的领导干部调动频繁,到1947年下半年,梁骥、徐书洪、贺伯升、赵怀琴等相继离校,秦华礼、张振文等调来学校主持工作。1947年底学校由武安县的同会村迁到靠近军区通信三局的武安县百官村,并改为大队,秦华礼任大队长,张振文任政委。这时从华东调来的邢中里任教务主任,学生除从晋冀鲁豫各大区招来和抽调的以外,随邢中里从华东又来了一批学生,这时学生总数仍有200人。

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从此长期被敌人分割的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大区连成了一片,中央军委决定将两大区合并成立华北军区。与此同时,又决定将晋察冀的电训队和晋冀鲁豫的通校等通信系统的训练队和学校,合并成立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简称华北电专)。

1948年4月,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根据合并的命令,从河北省武安县百官村出发,沿着平汉线的沙河、邢台、内丘、元氏等城镇,经过半个月的步行军,于“五一”国际劳动节到达了石家庄西部的获鹿县李家庄、郑家庄、杜家庄等地,学生分别编入了华北电专的二大队和三大队。曾在晋冀鲁豫通校工作的干部,分别提任华北电专的领导工作和机关工作,贺伯升任电专政治处主任,秦华礼、张振文和邢中里分别任电专二大队的大队长、副大队长和教务主任,赵怀琴任校总务科长,我在校政治处任技术书记,赵传璧、郭丕易等仍担负教学工作。

晋冀鲁豫军区通校从1945年12月成立到1948年5月合并,共两年半的时间,渡过了解放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学校为部队培养了四五百名报务员,保证了部队通信工作的需要,这些学生后来大都成为通信工作骨干,在争取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全国解放后的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页下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流金岁月>>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