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电记忆 人物访谈 百名将星 西电学人 校史春秋 校史研究 影音档案 留影存照 史料捐赠 我要留言
流金岁月
第一部分 军委无线电学校、红军通校时期
2015-05-11 16:39审核人:

中央红军通信学校的创建与发展

□曾三

【作者简介】曾三,1924年参加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政治部宣传科员,192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秘书,1930年在上海学习无线电报务,1931年到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任报务员、电台政委。1932年到1936年,任红军通信学校政委。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做地下工作、友军联络工作,并在中央敌工委和中央秘书处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办公厅秘书局局长、档案局长、中办副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等职。1990年病逝。

19305月,受党的派遣,我和伍云甫同志在上海的小亭子间,跟张沈川同志学习无线电收发报技术。当年10月学成后,分配到同香港南方局通报的电台工作。不久,香港电台遭到破坏。19311月,组织上决定要我筹建新的电台,准备直接同江西苏区通报。后来,中央又决定派涂作潮、伍云甫和我3人到江西苏区去。在这前后,中央还派喻杰生同志到湘鄂西根据地,派宋侃夫、王纲、蔡威等同志到鄂豫皖根据地开展无线电通信工作。大约在1931年春节,我们3人由上海出发,由党内交通员护送,绕道香港、汕头、福建,走了1个多月,于19313月到达江西苏区的宁都青塘。

这时,红军通过第一次反“围剿”缴获国民党张辉瓒师电台,已经建立了第一个无线电台,并且成立了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

到苏区后,我们就想方设法与上海党中央进行电台联络。离开上海时,李强同志告诉了我们联络的方法,双方规定好联络波长、暗号和时间。当然,这些全靠脑子记,身上不能带任何书面的东西。但是因原来缴获的电台功率太小,一直同上海联络不上。第二次反“围剿”前夕,逼近我军的国民党28师有一部功率为100W的电台,它的呼号是“XN5”,声音很响亮。我军司令部的同志和我们都在议论: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一定要把这部电台夺过来,好尽快和党中央建立联系。19315月间战斗开始后,我们在机上特别注意监听敌人这部电台的声音。果然,在战斗打响几个钟头之后,就听到这部电台呼叫“救命”,不久就“哑”了。这次战斗敌28师被我军歼灭,这部电台被我们缴获了。后来,我们就用这部大功率电台同上海党中央建立了无线电联络。

我担任了与中央通报电台的报务员。在第三次反“围剿”的行军转移中,我们每天都坚持架机工作。19319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党中央的电台和我们第一次沟通了。首先听到上海信号的是刘寅同志,他高兴得立即将这消息告诉了我,我马上发一个密码电报去。这是江西根据地同上海党中央的第一次无线电通报。这一晚是我们全台同志最快活的一个夜晚,大家互相祝贺,忘记了一切疲劳。记得当时有同志问我,和我们通报的上海台的报务员是谁?为了保密,我自然只能以微笑作答。从此,我们和党中央便用密码经常联系了。不久,中央根据地又同鄂豫皖根据地和湘鄂西根据地的电台建立了联络。1932年,又从中央根据地派电台到湘鄂赣和闽浙赣等根据地去,初步形成了各根据地之间的无线电通信网。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对无线电通信的要求更迫切了,在培养无线电通信人员方面,我们党是非常重视的。一是在白区吸收知识分子学习,然后输送到苏区,如在上海、莫斯科培养了一些。这个办法很重要,但人数较少。二是将作战中解放的技术人员为我所用,经过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千方百计地把他们留下来,优待他们。这里边也有一批起义过来的同志,如193112月国民党26路军宁都起义过来的闻述尧、陈士吾等同志。这个办法毕竟受限,从发展看,最基本的还要靠自己训练,使工农出身的红军战士知识化。

我军无线电技术人员训练班很快就由一个发展成为几个。1932在瑞金发展为通信学校,我兼任该校政委,校长是刘光甫。我在学校里先是教无线电收发报技术,当政委以后,就主要做政治工作和党的工作。到1934年,学校的学员已增加到1000多人,分8个队:1个无线电队,1个电话队,5个司号队,1个旗语队。此外,还成立了1个专门保管、修理和购置器材并装配收发报机的材料厂。

1933年通校在坪山岗举办了一次小型的无线电机器展览会,在展室的前言上有几句话:一个红色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三个条件:政治要坚定,技术要精明,体格要健壮。当时,红军流行一支歌,曲谱很好记,就用这个谱子唱前言的那几句话。1936年,在瓦窑堡时,经请示上级同意,便把这首歌定为通校校歌。

从此,“政治坚定、技术精明、体格健康”就成了训练通信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

红军通信学校的学员,大都是政治机关的青年干事、指导员、党或团的支部书记、宣传员和司令部门的通信员、侦察员、司号员等,他们大都是部队的优秀青年,也有少数是由地方上自愿参军的。江西老表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表现了他们对共产党和红军的无限爱戴和信任。有的孩子年龄太小,我劝他们过两年再送来,他们就拍着孩子的头说,在学校里一边学习、一边就长大了嘛!除了电话队有些年龄较大的学员以外,其他都是些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的青年。教职员工的年龄也不过二十多岁,学校呈现一片生气勃勃的气象。

红军通信学校学员的文化程度,以无线电队的为最高,但也只是初小毕业和高小肄业,或者在红军里学过两三年文化,能写写墙报。学无线电,必须学习英文和数学,学习期限又只有6个月,困难是不少的。但是由于这些青年非常努力,每一期绝大多数都能毕业。许多新的教员看了我们的教育计划直摇头,但是最后都对学员们的学习成绩心悦诚服了。

红军通信学校的学习条件是很差的。校舍是群众让出来的一些房子,东一间、西一间地住着教员和学员,床是用石块和砖头垒起“腿”来,搁上两块木板做成的。住在楼上的就把稻草铺在楼板上。每人只有一条“毯子”,通常都是两个人共睡一床,以便垫一条,盖一条,冬天就再把棉衣盖上。好在江南稻草很多,能保暖。夏天的夜晚,蚊子多得很,除了受优待的教员有蚊帐以外,大家都只能用艾蒿一类野草烧烟驱赶蚊子。这样仍免不了蚊子叮咬,影响睡眠。但是第二天还是照样抖起精神上课。教室里的桌子、凳子很少,多数是用几块石头架起一块木板来当桌子用,坐的也多是石头和蒲团。

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封锁,物资供应非常困难,学习、办公用品很缺乏。没有纸张,就用当地产的竹子自己造毛边纸用。油印教材缺少蜡纸,校长刘光甫想了个办法,把毛边纸放在大米汤里过一下,晾干以后当蜡纸用,那种“土蜡纸”还真能印不少份。毛笔、土墨虽然能买到,但是学无线电的同志练习数码英文用的铅笔和钢笔就难搞到了。大家从书上看到外国人从前用雁翎削尖,沾墨水写字,就学着利用竹片或鹅翎削尖了做钢笔。如果分到一个钢笔尖,那就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笔尖用了必擦,不让它生锈,用坏了还要磨磨、修修再用。为了节约铅笔,在用铅笔的方法上绞尽脑汁。一支铅笔用到只剩二三公分长还舍不得扔掉,削两片竹片夹着铅笔头,用线绳拴牢继续用。那时没有电灯,也买不到煤油,就用燃烧的松枝照明,满屋烟雾。为了保证教学,有时就用苏区自己炼制的樟脑油。这种油很贵,1桶樟脑油的价钱相当于10桶煤油。可见当时领导上很重视学校的工作,舍得在培训学生上下本钱。

吃的也是比较差的。粮食限量,每人每天1斤大米,菜金(包括油盐)两分。学员受照顾,定量稍微多一点。肉每人每月12斤,食盐3两。1933年,我们自己种菜、喂猪、养鹅、打柴,生活得到了一些改善。到了1934年粮食供应困难,不少人吃不饱,就采取分配包干的办法,每人用小蒲草包蒸米饭,包上挂个牌子,写上自己的名字。所以大家都很注意计划用粮,节约用粮。食盐也省着用,到长征开始时,每人保存了一小包食盐,这可是宝贝,过草地时,就派上了大用场。

分得1角或几分“伙食尾子”的时候,党团员们总是立即交两枚铜元的党费、团费,再交1枚铜元的“互济会”会费,剩下的就买牙粉、牙刷和针线,有的买2两麻搓绳子打草鞋。

生活条件虽然差,但文娱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学校有俱乐部,各队有“列宁室”,有墙报、棋子、乐器。全校只有1个篮球,但常进行比赛。晚会也常开,晚会上有唱歌、猜谜语、讲故事等几种节目,有时就来个捉迷藏。每逢春节,就同群众一起敲锣打鼓,跳跳唱唱,热闹几天。说老实话,那时候我们一心要学好本领打反动派,对于这样的文娱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学习是很紧张的,但是大家都很愉快,很努力。生活虽艰苦,但是大家都知道学习的目的。青年们有意见就说,有错误就改,满腔热忱,积极要求进步。闹情绪,不愿学习,违反军纪、校纪的现象极少。分配上前线正合心意,留后方工作也没有大的意见,对工作挑肥拣瘦的现象是没有的。把生长在农村的青年、同敌人拼过明枪明刀的战士调到国民党统治区做地下工作,尽管他们没有思想准备,但都毫无保留地服从分配。在上海为党的事业牺牲的李白同志,就是一个代表。

就是这样一些纯朴、热情的革命战士,通过勤奋学习,很快掌握了无线电通信这一专门技术,成了通信工作的骨干。有不少同志毕业后担任了队长、政委或指导员。直到今天,他们还有很多同志在通信战线或其他战线上担任着重要的领导工作。红军通信学校是一个革命的大熔炉,它培育了我们党最早的一代通信战士。红军通信学校的名字,永远载于我们党的革命史册。

193410月,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我带着红军通信学校的学生们和一个运输大队,也踏上了这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

在长征途中,我们继续办学。在中央苏区招收的无线电班学生就是在长征途中毕业的。在四川懋功也曾与四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并在一起办过学。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这年春天由吴泽光办的陕北无线电训练班、红25军的无线电训练班与中央红军的通校合并,恢复中央军委通信学校的名称,吴泽光任校长,我仍任政委。

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我离开了通校,以后就离开了通信教育事业的岗位。

这所通校,经过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40余年的建设,发展成为今天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所学校为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1991年,学校已经建校60年了,值此校庆之际,仅向学校致以热烈的祝贺,我以一名老通信工作者、老校友的身份,祝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上一页下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流金岁月>>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Baidu
map